哭丧棒
kūsāngbàng
[the stick held for support by a son in funeral procession] 旧时在为父母发丧时,“孝子”须手扶一根“孝杖”,以表示悲痛难支
哀杖
俗称“哭丧棒”,出殡时孝子们拿在手中的仪仗。
哀杖的形状:1米-1.5米植物杆茎,杆茎分层绕周粘贴以白纸条穗。
哀杖的材料:竹杆、桐杆、带根高粱杆(北方地区)、柳杆(少数地区)。
哀杖的意义:
1.表示先人之“节”
2.仪仗
3.拄扶
史书记载:
“孝子之杖曰哀杖,为扶哀痛之躯。
父之节在外,故杖取乎竹;母之节在内,故杖取乎桐。”
《幼学求源》明.程登吉 撰
《幼学故事琼林》清.李光明 庄刻本</CA>
无常的武器
一端用两个人的头骨和一根人的腿骨将白布(黑无常是用黑的)钉住
用以勾魂。
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的无常神像拿着棍子了。
在鲁迅先生所写的名著《阿Q正传》中也出现过“哭丧棒”一词,为:【“滚出去!”洋先生扬起哭丧棒来了。】意思是也可以用来贬称其他棍棒以讥讽、咒骂持棒者。阿Q厌恶假洋鬼子,所以把他的手杖咒为“哭丧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