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节肢蕨
【来源】:为蕨类科植物的全草。
【功效】:散瘀解毒。
【主治】:用于淤血肿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疡,狂犬病等。
【性味归经】:辛,平。肝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外用:适量捣敷患处或研末调涂,鲜品尤宜。
【别名】:肢节蕨(《台湾植物志》)、岩脚萁、牛肋巴、搜山虎(四川长宁、江津)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江西、台湾、湖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拉丁名】:原植物Arehromeris lehmahii (mett.) ching-pol.
【考证】: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
植株高20-35cm。根茎短而直立,连同叶柄基部密被深棕色、狭披针形鳞片,边缘有齿牙。叶簇生;叶柄长5-10cm,禾秆色,向上与叶轴和羽轴下面密被纤维状和狭披针形鳞片;叶片纸质,狭倒披针形,长15-20cm,宽3-4cm,向下渐变狭,两面均被较多的鳞毛,二回羽状;羽片20-26对,互生,相距1-1.5m,短披针形,中部的较宽大,长2-2.5cm,一回羽状深裂;小羽片5-7对,斜上,长圆形,基部上侧1片较大,渐尖头,边缘略有微齿,基部下侧下延成羽轴狭翅;叶脉羽状,不甚明显。孢子囊群圆形,背生于侧脉中部以上;囊群盖灰白色,膜质,边缘啮蚀状。
生于海拔2800-3200m的林下岩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