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清源岩
释义

简介

清源岩,又称“清源山”,素以岩洞、十八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像岩、赐恩岩、南台岩、清源洞、虎乳泉、灵山伊斯兰圣墓、九日山祈风石刻群诸胜为著,自晋至今,均为游览胜地,素享“闽海蓬莱第一山”之誉。

景区概述

清源岩,为泉州城北屏障,主要由清源山、灵山、九日山三大景区组成,海拔498公尺,面积62平方公里,主景区距泉州城区3公里。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颁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清源之奇以石,清源之灵以泉。元人赞“闽海蓬莱第一山”清源山右峰峻峭,中峰巍峨,左峰迤逦。层峦叠嶂,壑深洞幽,曾以三十六洞天名其精华景物如老君岩、千手岩、赐恩岩、五台岩和清源洞尚保存原貌;巢云岩、寒山岩、紫泽洞尚有遗迹。这些岩洞,或妙景天成,或人工雕造,都各具特色,各臻其美。

舍利塔

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中兴于唐、宋,鼎盛于元、明、清。经过历代的开发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现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藏传佛教等大型石雕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600多方,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石室3处,以及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舍利塔。 景区内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处享有“中国之最”的文物景点:位于羽仙岩下的中国现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老君造像,被誉为“老子天下第一”;位于碧霄岩的中国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位于最东南的元代藏传佛教(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唐武德中,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来泉传教,殁葬灵山,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墓,旁有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到此祷告的“行香”碑;九日山有中国现存最多的宋代祈风石刻。

此外,千手岩的释迦牟尼造像,赐恩岩的白衣观音造像,均雕于北宋元佑年间,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清源山的泉有一百多眼。著名的叫“孔泉”,也称“虎浮泉”,泉从一斜卧大山石孔隙中迸出,细流清清,常流不绝。清源、泉山因此得名。弥陀岩侧的“泉窟观瀑”。在雨季有“虹雨千层吹不断,琉璃万斛涌还多”的景象;而在旱季,则凝脂潜滴,须待上方水库放闸,人工造瀑。

历代文士、武将、高僧、权贵游山,留下400方碑刻和崖刻。北宋米芾的“第一山”,明将俞大猷的“君恩山重”,现代高僧弘一法师遗墨“悲欣交集”,备受景仰。曾在清源山上结庐读书而成就颇丰有唐代的欧阳詹、林蕴、林藻,明代的李光缙、王慎中、顾碧等。在清源山修行和羽化道长、高僧不乏其人。清源山流传无数的典故、传说、神话等等,使名山更具深刻的文化内涵。

景区景点

老君岩

老君岩 在清源山西侧,位于羽仙岩罗山、武山之下,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是北宋精湛技艺石雕艺术的集中表现。它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

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而成。石像头戴风帽,额纹清晰,双耳垂肩,苍髯飞动,脸含笑容,左手依膝,右手凭几,背屏青山,巍然端坐,更显空山幽谷,离绝尘世。头、额、眼、髭、须等细部雕刻独具匠心。整个石像衣褶分明,刀法线条柔而有力,手法精致,夸张而不失其真,浑然一体,毫无多余痕迹。逼真生动地表现老子慈样、安乐的神态。该造像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千手岩

千手岩 即千手岩寺,位于泉州市清源山风景区,寺旁有石碑一方,上刻“第一山”,系宋书法家米芾手迹。寺内有千手千眼观音大士塑像,故名千手岩,也叫观音岩。还有释迦牟尼和十八罗汉像,寺后峰石嶙峋,满山枫树。千手岩后有弘一法师舍利塔,法师俗名李叔同,早年留学日本,攻音乐、绘画,对文学也造诣颇深,后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成为知名高僧。1942年在泉州圆寂,遗骨分葬于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舍利塔旁悬岩上刻有法师临终前手书“悲欢交集”四字。塔内石壁上有阴雕法师全像,系名画家丰子恺所绘。

弥陀岩

弥陀岩 位于左峰山腰“一啸台”上。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依石壁建仿木构石室,面宽5.6公尺,门额刻“阿弥陀佛”。室后壁岩面浮雕阿弥陀佛立像,高5公尺,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岩外有“一线天”、“云台”、“连心石”、“泉窟观瀑”、“泓一法师舍利塔”等景观。

碧霄岩

碧霄岩,位于弥陀岩东南方,建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原有石构建筑,已废。岩壁上浮雕三世尊坐像,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岩上方为上碧霄,有平台,崖刻“寿”字,4公尺见方。从台湾迎回的广钦法师的灵骨也埋在碧霄岩边,并建石塔,以供瞻仰。

瑞像岩

瑞像岩 位于碧霄岩东侧,北宋元右二年(1086年)依天柱峰山石雕刻“释迦瑞像”立姿,高4.4米。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建仿木构石室。该岩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岩外奇石扦天,千姿百态。峭壁间有“忘归”、“北门胜概”崖刻。岩室对面为罗汉峰,断岩侧立,形如罗汉,构成十八罗汉朝瑞像奇观。

瑞像岩是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幽谷梵音”意境区内的主要景点之一。1961年5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矗立在天柱峰上的瑞像岩石室,创建于宋元祜二年(公元1087年),初为木构,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改为仿木石构建筑。石室内的宋代石雕释迦瑞像,以天然崖璧雕凿而成,高4.62米,宽2米,作立状。佛像庄严大方,端庄慈祥,雕工精湛,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佛教石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石室左侧有明威将军泉州卫指挥佥事李瀚所书的“重兴瑞像岩记”石刻碑文一方,记载了宋,明修建设和重修像岩的经过。

与天柱对峙的罗汉峰,怪石嶙峋,千姿百态,犹如一尊尊威武的罗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构成“五百罗汉”朝释迦的神奇景观。穿过石室左侧的崖洞,豁然开阔,只见三块巨石恰似三条大蟒蛇,伸头出洞,故谓“三蟒出洞”。古时在山崖的平台处,建有“望州亭”,可俯瞰古城胜景。崖璧上显眼的"忘归"石刻二字,道出了如此美妙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使人流连忘返。

赐恩岩

赐恩岩 位于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奇峰醉月”意境内。赐恩寺内的宋代白衣观音石造象,是宋元祜年间(公元1086~1093)以天然岩石雕刻而成,佛像庄严,雕刻精湛。1996年9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赐恩山上,巨石成片,垒垒叠叠,形成许多天然石洞,石室。其中有一石洞,上刻“高山仰止”四字,为唐朝闽中甲第进士欧阳詹的少年读书处,名曰“欧阳洞”。欧阳詹少有大志,刚毅过人,在洞中潜心苦读,终于在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五试于礼部”,以优异的成绩与著名青年文士韩愈同中进士,时称“龙虎榜”。此后,福建文风大盛,英才辈出。后人称其为“闽文之祖,闽学之师”。至今游人至此,无不驻足一睹胜迹。

南台岩

南台岩 是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山海大观”意境区的主要景点之一。因位于右峰之巅、清源洞之南,故名南台岩。

据明《八闽通志》载:南台室在北山之巅,唐蔡南玉祷雨之所。南台岩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地势险要,岩石兀立,而且还是一处儒、道、释三教合一的著名胜迹。在这幽雅的环境中,儒教的魁星阁、道教的三清殿、佛教的大雄宝殿,森然并列,长期共存,实属罕见。南台之巅,视野开阔,游人于此,可朝迎东海日出,暮送晚霞西归,远山近水,田园城廓,尽收眼底。人文和自然景观,令人遐思联翩。 南台岩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地势险要,岩石兀立,而且还是一处儒、道、释三教合一的著名胜迹。在这幽雅的环境中,儒教的魁星阁、道教的三清殿、佛教的大雄宝殿,历史悠久,森然并列,和睦相处,实属罕见。晚唐诗人韩登临南台,留下了“四序有花常见雨,冬无雪却闻雷”的著名诗句。现南台阁内是“千年福钟”,悠悠钟声送给人们声声祝福。“南台夕照”为清源山著名胜景。

清源洞

清源洞,亦名纯阳洞,是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山海大观”意境区内的主要景点之一。清源洞位于清源山顶峰,系清源山三十六岩洞之首,十人称之为“第一洞天”。进山门顺石阶而上左侧立有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068年)纪德碑一方,上刻:“泉山之句载于汉书,故以名州清源是也。四方宾客,本州士庶,乐慕名胜,游览不绝…”

清源洞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有观空楼、佛祖殿,裴仙祠等建筑。相传南宋绍兴年间,有裴道人因追赶一条伤害生灵的巨蟒到此,见巨蟒遁入洞中,遂覆以石,坐化于洞口,使巨蟒不能复出为祸,故此洞又名“裴仙洞”。洞顶岩石,山藤攀挂,古色苍然。洞顶原建“千峰紫翠亭”,现只留下“蜕岩”,“羽化登仙”,“有仙则名”等历代石刻数方。在清源洞的长方形台地原址上,1998年重建了裴仙祠,观音殿和文昌阁。

虎乳泉

虎乳泉 位于“清源天湖”上方的岩坡上。据《寰宇记》云:“《汉书》朱买臣传谓东越王所保之泉山是也”,南宋初年闽人叶廷圭《海录碎事》载:“泉山,泉州之主山也,山有孔泉故名。”清源山因名泉山,泉州就因泉山而得名。

“虎乳泉”旁有“孔泉”石刻。泉眼上下皆石,上石如壳,下石如砥,中坼有孔窍,泉从隙缝里流出,注入一方形石孔中。上有吕道人题刻“虎乳”和宋朱熹撰写的“源头活水”石刻。

“虎乳泉”长年不涸,游人耳贴岩石,可闻其岩下传出“咕咚”的阵阵响声。相传曾有乳水不足之母老虎,每天带小虎到泉边啜饮,以水代乳,小虎竟壮健长大。虽是传说,但“虎乳泉”甘甜似乳,澄澈清冽,以其泉泡茶,香气独特,沁人心脾。

灵山伊斯兰圣墓

灵山伊斯兰圣墓 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灵山景区内。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明代何乔远《闽书》记载: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穆罕默德遣四贤徒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沙仕谒、四贤我高仕传教泉州,卒葬灵山。葬后是山夜光显发,人异其灵圣,故名曰圣墓,山曰灵山。

现存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岩雕刻,墓后倚山建马蹄形回廊,高约3米,回廊中的几根石柱颇似织布的棱子,古建筑专家称之为棱形柱,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廊内有历代石碑5方,正中为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立的阿拉伯文辉绿岩碑刻,记述两位先贤在法厄福尔时代(学者考证:“法厄福尔时代系古代阿拉伯对唐朝皇帝的称呼”)来到这个国度。

右侧一方为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经泉州,来此祭告行香后属下为之所立的记事碑,上刻:“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圣灵庇佑。镇扶蒲和日记立”。

墓上的石亭系1962年重建,墓周围还有一些历代的伊斯兰教徒的石棺墓,上刻伊斯兰教常用的“云月”图案或《古兰经》片段。墓前放有一天然巨石,风吹欲动,手推能晃,故称“风动石”,明代泉州知府周道光题刻“碧玉毬”三个大字。这块风动石是泉州著名八景之一,曰“玉球风动”。伊斯兰教圣墓已成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兰教传播史的重要史迹。

九日山祈风石刻群

九日山祈风石刻群 位于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九日山景区内,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自路的重要史迹,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日山以“山中无石不刻字”饮誉宇内。历代摩崖石刻达75方,其中海交祈风及市舶司事石刻13方,记载了从南宋淳熙元年至咸淳二年(公元1174-1265年)冬季遣舶和夏季回舶的祈风情况,由太守亲临主持,仪式隆重,市舶提举及其他官员参加,向海神通远王祈祝“蕃舶”一帆风顺,来往平安。当时海潮涨满金溪,百舸云集沿岸旌旗蔽空,鼓乐喧天,人马车轿,连绵数里。昔日祈风场面,十分壮观。

这些石刻是古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也是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见证,从而领略到泉州在中国史和世界史上的特有地位。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问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来泉州考察,各国专家学者对此胜迹赞叹不绝,并留下了考察记事石刻一方,又为九日山增添了光彩。

景区特产

清源茶饼

清源岩景色平平,但这里曾出产过鼎鼎有名的“清源茶饼”。清末明初,武夷清源洞住持郑青松,系南安人,带领其徒弟倪志元,又名倪鸿贵(崇安人),回老家泉州省亲。郑因老母在泉州孤独无依,乃动员倪志元还俗,并将甥女庄密娟许配其为妻。郑青松和倪志元在武夷清源洞继承先人秘传,制作茶饼。因能治病,功效很好,成为畅销的商品。后来郑青松病逝,倪志元偕妻庄密娟将制造茶饼工艺传给胞侄倪富生,生产规模更大了。以后就将清源茶饼工场移至赤石街。1926年在赤石生产4000余斤,茶还销到闽南,在菲律宾、新加坡、印尼都有代售。只是以后被泉州清源茶饼取代了。

相关荣誉

1985年10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攻略

门票价格:30元

清源岩最佳旅游季节:清源岩风景名胜区属花岗岩地貌的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岩石突兀,主景区最高海拔498米。地质结构是通过多次构造运动和岩体侵人所形成的,岩体外部呈黑褐色,岩层节理不发达,成土因质以坡积物居多,土壤为温润型;年平均气温17度-21.3度C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1202-1550毫米之间,全年无霜期358天;清源山冬暖夏凉,气候温暖湿润,一年四季均适宜观光旅游。

清源岩

清源岩交通:清源山为泉州城北屏障,海拔498公尺,面积62平方公里,主景区距泉州城市区3公里!所以呢打的是最合算的选择,10元钱,4个人一车的话很实惠!起步价三公里6元!山下就是解放军180医院!或者可乘坐3路、15路、28路、30路公交车即可到达。 清源岩住宿:新车站附近很多招待所都不错双标的大约50-70左右!有空调卫生间:海洋招待所、东大招待所和农房招待所

清源岩美食:景区内有农家自己烧的降火青草茶,价格不贵。在半山腰天池风景区有个美食坊,那里有不少水果,油炸的,烧烤,农家菜,猪血,价格也是实惠。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6: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