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徐莲坡 |
释义 | 简介徐莲坡,原名徐建明(1870-1947),字镜堂,号莲坡,自称莲坡居士,诨号“徐满幅”,广饶县大码头乡央上五村人。他是清末和民国年间山东东北部一位较有名气的画家,亦称“葡萄画家”。 学画徐莲坡先生自幼爱好书画。七岁在学堂读书时,他的书画已胜过同窗。后来,他常对同行挚友说:“我从留着乖毛时,就学着作画。”他起初学画,并无名师指教,只是靠手头的几卷画谱,一边临摹习作,一边斟酌推敲。1892年,他22岁时,考中庠生(科举制度中府学、州学或县学中生员的别称)。后来在家自立私塾,开始教书。教书余暇,便废寝忘食,认真习字作画。因为他勤学苦练,兼收众长,并加以发展创新,所以书画技艺提高很快。 莲坡初习画以“莲”为主,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在他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夏日,莲花盛开之时,莲坡几乎每天乘船在湖中徜徉。秋后,莲花凋谢,对洰淀湖一望无垠的莲蓬头更是情有独钟。“随缘化物,爱除俗尘”,满坡的莲花令其陶醉。仰莲之高贵,慕洁身自好,遂取号“莲坡”,自称“莲坡居士”。午后骄阳,莲坡在阁前葡萄绿荫架下,以茶清心,虽经史子集满腹,但寂寞无奈,景象萧条,感叹世态炎凉,不由得赞美葡藤虽无力相扶却爬成天棚笼罩小院供人纳荫乘凉,不知不觉渐入梦境……忽一老者手持龙头拐杖从天上飘然而至,在葡荫下与其同斟共饮。忽见龙头拐杖往天空一指,随之葡藤连根拔起,犹如玉龙出水当空起舞,奋力缠绕擎天木架。又见老者开怀抖擞,颗颗珍珠玛瑙铮铮落地,化作穗穗葡萄,倒挂藤蔓之下。惊喜,老者随即姗姗而起,口“吐”葡叶,指“舞”葡藤,胸“抖”珍珠,脚踏“葡萄王”三字又浮云而去……此刻,莲坡眼前一片豁亮,茅塞顿开,如获真谛,又如醉如痴进入风神韵致的葡萄园境地。若干年后,终于练成“空手作画”绝技。 1898的,因为他潜心于书画创作,不得不弃教从画。为了拜师求艺,在亲朋族友的资助下,他不辞劳苦,先后到过济南,去过北京,闯过关外,跋涉过巴山蜀水,游历过不少名胜古迹,拜访过二十多位颇有名气的书画家。特别对当时新兴的指画技艺,他更是四入奔走,求教研讨,从而使他开阔了眼界,受到了启迪,学到了许多有益的书画理论和技艺。 传奇轶事约在1898年,闯关东的本族人被当地人诬告吃了官司,得知莲坡游历到此以画交友,立找莲坡,将官司的前因后果说明。莲坡二话没说,答应全包下来。一连数日,只见其空手出进衙门,未听谈论官司如何。一日,县衙躬身将莲坡相送大门之外,当众对伴其左右书画界名人夸莲坡“指画”技艺高超。并一再说:“官司之事好说好说,请莲坡兄尽放宽心。”本地人见县衙同徐家族人称兄道弟,如此款待,也就偃旗息鼓,甘拜下风。事后人们得知,莲坡在县衙内展示了不动笔,便成画的“空手作画”绝技。满架葡萄用舌头舔(叶子),指甲划(葡萄须),指头点(葡萄、葡藤)。葡藤“爬”满墙壁,葡萄满满当当,串串晶莹剔透,令人馋涎欲滴,欲摘不能,在场之人无不拍手叫好。县衙更是赞不绝口,“莲坡兄不亏是山东有名的‘葡萄王’”。此后,莲坡在关东声名鹊起,徐氏族人也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1900年冬,他返回家乡,拿起画夹,深入生活,到处取得景作画。据说,为了画好葡萄,央上、码头一带四围八庄的每一架葡萄下,都留下过他的足迹。他画过的葡萄画稿摞起来,竟同他的书桌一般高。 他擅长水墨画,画的种类也多。除了葡萄外,在表现菊花、梅花、竹子、兰草、螃蟹、猛虎、雄狮、野马以及人物等方面都有一定造诣。但尤以葡萄最为出名。当时曾以“莲坡葡萄”闻名遐迩。走进莲坡先生的书画房,就象进入了一个迷人的葡萄园。房间四壁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葡萄画。画上那座座农家小院里,密密麻麻的葡萄藤,错落有致地缠绕在纵横交叉的木棍支架上,一顶顶用葡萄藤爬成的天棚笼罩着小院,绿色珍珠紫色玛瑙般的葡萄穗子,沉甸甸地悬挂在藤蔓上,充满生机,给人以垂涎欲滴、心驰神往的享受。 由于他的画功力精深,熟能生巧,竟达到“不动笔、竟成画”的高超地步。每逢兴致所至,他便用舌头舔叶子,用指甲画葡须,用指头点葡萄、画葡藤,而且形象象逼真,栩栩如生。此外,他用手指画的虎,用手掌拍的螃蟹,用于臂压的竹笋,用五指点的梅花等,同样活龙活现,奇特非凡。有时他外出作画,赤手空拳便可立就。当时潍县、寿光、青州、临淄、长清、乐安(广饶)一带,许多书画作者和爱好者都纷纷向他求画。 徐莲坡不仅作画技艺高超,而且品德高尚。当时拥有四千多人的央上庄和码头一带的民众,一致推举他为这一带的民事调解主持,让他为人们排难解纷,引导团结友爱。“七·七”事变后,日本进攻中原。央上庄是一革命老村,不断受到驻广饶、寿光鬼子汉奸的扫荡。当时央上、马头一带百姓常遭绑架。鬼子汉奸即点名索要莲坡画作为释放人质条件。德高望重的莲坡责无旁贷,乡亲有难有求必应。用亲手画卷换回无辜群众是常有的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至今人们还记得莲坡借画虎以达讽刺汉奸鬼子狰狞面目、穷凶极恶之画卷。 《题画虎》 狞猛狼牙气势凶, 世为山君霸群雄, 炯炯双晴明似电, 咆哮一声起寒风。 山谷震荡松月冷, 洞穴深避群兽惊。 幸有特色伏虎力, 驯服此类犬羊同。 晚年生活晚年,已是泊右乡乡长(原寿光县六区)的莲坡,同时又被推举为央上庄庄长。 据徐氏族谱载:“1939年古历三月初四,驻寿光羊角沟的侵华日军200多人,全副武装向央上庄开来。庄长徐莲坡,为央上庄百姓免遭涂炭,欲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名声(曾在羊角沟给日本人画过画)为乡亲分忧解难。他让各家各户用毛头纸画成日本旗插在门口,自己带领若干老人,高挑‘膏药旗’出村‘迎接’日军,表示‘欢迎’。日军进村后,根本不领这个‘情’,以搜捕八路为名,挨家挨户翻箱倒柜,全村折腾得一片狼藉,莲坡古玩字画也被抢得一干二净。” 又载:“鬼子押着莲坡来到徐氏祖庙,正堂四面墙壁上有莲坡一生杰作,一棵根深叶茂的大葡萄爬得满满当当,徐氏宗支在各藤蔓上排列有序(徐氏族谱称葡萄序)熠熠生辉。鬼子惊叹若狂,狰狞面目,凶相毕露,用枪硬逼莲坡欲将画在墙上的葡萄揭下。一阵锨镢,徒劳无获,鬼子恼羞成怒,一把大火,宗庙瞬时变成废墟,只剩断壁残垣,葡萄壁画也随之葬身火海。”当场,莲坡捶胸顿足,痛不欲生,叹曰“造孽呀,造孽,吾之罪也!”至此,莲坡一蹶不振,闭门谢客。加之晚年“抽大烟”上瘾,生活奢侈,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积劳成疾,于1947年病逝,终年77岁。就在他临终的前几天,还从病榻上顽强地爬起来,挥笔泼墨,连作书画几十幅,其中意示“勤能补拙”的《勤奋图》,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赏、影印、摄相、保存。 作画特点大凡每一位画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徐莲坡先生的书画特点是:“满”、“浓”、“快”“深”。 满,就是画面上字画相间,满满荡荡,既落墨洒脱,丰隆圆厚,又透浓满而见筋骨,笔足神从,粗放酣畅。他的外号“徐满幅”,就是由此而起并陆续传扬开来的。他曾在《葡萄画法》一书中,对他这种“满”的风格做过如下阐释:“葡性满画亦满,随画物之性而画其物,得真物也。”因此,他在画葡萄之类的画时,不喜欢清瘦,一旦有空隙,他的笔便想“爬”过去。 浓,就是下笔洒墨如浓云密雾,大胆泼辣,浑厚有力。他作画从不轻描淡写,表现出山东农民画家一种特有的风格,也体现出画家与民众团结一气、息息相关的创作精神。 快,是指他作画迅速。有时他一整天能作大小近百幅不同的画,且幅幅精工逼真。这更说明了他的运笔娴熟、画技高超和勤奋的治学态度。 深,就是他的画寓意深刻。他的画意,不仔细推敲,很难品出其中意味。由于人们欣赏角度和欣赏水平不同,对他的画,有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他用画向土匪赎人时,用配诗画,讽刺、咒骂土匪,那些无知的家伙还不解其中寓意,仅从表面的题词和画面而叫好称妙。有的人在家挂着他的画,挂了很久时间才看出画中的含意。 另外,徐莲坡先生的书法淳朴浑厚,笔劲雄横,很有特色。他平常作画,几乎幅幅都配上自己创作的一首或几首诗或词,文彩斐然,相得益彰。如癸酉春写于琅槐客次的一幅大型葡萄画上,他自题诗曰:“小阁窗前绿荫铺,萧森不借力相扶。恰似卧龙新浴出,抖擞当胸颗颗珠。”他写的很多字,一般都是反下笔,出正字,紧凑,稳重,整体性和独立性高度统一。 徐莲坡先生生活在黑暗的封建社会中,几十年努力地、执着地追求书画艺术。 徐莲坡先生终生致力于书画创作,尤其是他的葡萄画法和风格,赢得了一些知名画家的高度赞赏。他的书画及理论著作,现在东北三省、四川、南京、天津以及本省的济南、寿光、潍坊、益都和广饶均有流传,其中理论著作有《葡萄画法》、《说画》、《指画技艺》、《莲坡画集》(三卷)等。他画的葡萄、莲花及梅、兰、竹、菊和指画螃蟹、虎、狮、马等,在“文革”前还零星散落在民间,尤其是葡萄更为世间之宝。“文革”期间,“红卫兵”破“四旧”,莲坡的画被当作“牛鬼蛇神”被付之一炬,糟蹋殆尽。嫡孙开运也被“造**派”诬蔑为“封建势力”的“孝子贤孙”横遭批判。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