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戏曲学院
释义

§ 学院概况

中国培养戏曲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1949年,以原四维儿童戏剧学校第三分校为基础开始筹办,于1950年1月28日在北京成立,名为戏曲实验学校,田汉兼任校长。设8年制的京剧表演和6年制的京剧音乐两个专业。1951年4月划归中国戏曲研究院,后改名为北京戏曲实验学校,增设舞台美术班,王瑶卿任校长。1954年,归属文化部,定名中国戏曲学校,并与东北戏曲学校合并。1954年,增设7年制的地方剧科(培养河北梆子、评剧演员)。1958年,开办青年演员进修班和形体基本功师资训练班,并附设实验京剧团,萧长华任校长。1962年后,只设京剧表演、京剧音乐两个专业。1966年6月,教学活动停止,1977年12月恢复。1978年10月改名为中国戏曲学院。学院设表演、导演、戏曲文学、音乐、舞台美术5个系。表演艺术家如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郝寿臣等都曾到校任教。

素有戏曲艺术家摇篮之誉的中国戏曲学院,其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戏曲实验学校,1955年正式定名为中国戏曲学校。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制为中国戏曲学院,并于当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0年4月学院由文化部划属北京市管理。首任校长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田汉先生。王瑶卿、晏甬、萧长华、史若虚、王荣增、俞琳、朱文相、周育德先后任校(院)长。现任领导班子成员为党委书记张凡、院长杜长胜、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李世英、副院长巴图、副院长周龙、副院长赵伟明。目前我院有表演系、音乐系、导演系、戏曲文学系、舞台美术系、新媒体艺术系、基础教育部、研究生部、体育部、继续教育部十个教学系部,有戏剧戏曲学、音乐学和艺术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设有10个本科专业及23个专业方向。戏剧戏曲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被列为北京市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截至2007年12月底,全院各类在校生总计2486人。其中在校本科生2037人。全院在编教职工400人,其中从事本科生教学的专任教师228人。

在中国戏曲学院的发展中,党和国家一直把中国戏曲学院作为中国戏曲教育最重要的基地,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关怀学院发展,江泽民同志为我院建校45周年题词:德艺双馨,继往开来。划归北京市以后,市委市政府对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也倾注了许多精力。中国戏曲学院从建校至今已四易校址,初期先后在东城草垛胡同、赵登禹路28号借房办学,后迁入宣武区里仁街3号校园。2000年迁到丰台区万泉寺400号。新校园占地面积5.43万平方米(81.5亩),总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在布局上分为教学区、体育活动区、生活区及后勤服务区,具有大、小剧场、影视制作中心、录音棚、体育馆等在内的教学实践实习场所,能够满足现有在校生教学实践需要。

§ 学院简介

中国戏曲学院是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是中国戏曲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者,在国内戏曲教育领域学科最完备、培养体系最健全、优秀师资最集中、输送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大,作为中国戏曲高等教育的引领者和示范者,支撑了建国以来中国戏曲事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基本需求,对中国戏曲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08年,中国戏曲学院当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董事会第一副主席单位。[1]

§ 历史沿革

学院原隶属文化部。1950年1月28日,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成立,1955年1月正式定名为中国戏曲学校。1973年11月并入文化部“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后更名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曲学校”。1977年2月正式恢复中国戏曲学校建制。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改制为中国戏曲学院,并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从此揭开了中国戏曲艺术教育的新篇章。2000年划转北京市,国家对学院实行文化部与北京市政府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的体制。首任校长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著名戏剧家田汉。王瑶卿、晏甬、萧长华、史若虚、王荣增、俞琳、朱文相、周育德等先后任校(院)长,著名艺术家高盛麟、赵荣琛、张君秋等先后担任学院顾问。建校之初,学校将“富连成”等科班的著名教师和一批新文化工作者融于一体,聘请驰誉海内外的萧长华、王瑶卿、王凤卿、尚和玉、谭小培、张德俊、金仲仁、鲍吉祥、刘喜奎、马德成等授课,时称“十大教授”,形成了强大的教师阵容。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党和国家一直把中国戏曲学院作为中国戏曲教育最重要的基地,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关怀学校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振兴京剧和民族艺术,需要有一大批立志献身这一事业的优秀人才。我们要有战略眼光,努力造就二十一世纪的京剧人才、民族艺术人才。要办好戏曲和艺术院校。”1995年,他为我院建校45周年题词:德艺双馨,继往开来。

§ 发展现状

作为中国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培养戏曲艺术高级专门人才的院校,中国戏曲学院对民族戏剧艺术,特别是国剧艺术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在中国戏曲不够景气的境况下,学院党委以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戏曲艺术为己任,团结带领全院师生员工,沉着应对挑战,积极战胜困难,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事业发展,使我院的整体发展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我院发展历史进程中最好的时期之一,为学院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党和政府的悉心关怀下,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学院基本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戏曲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抓住高等教育迅疾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发展本科生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学院目前有表演系、音乐系、导演系、戏曲文学系、舞台美术系、新媒体艺术系、基础教育部、研究生部、体育部、继续教育部十个教学系部。截至2007年12月底,全院在校生总计2486人,其中本科生2037人。学院事业规模适度扩大,为今后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学科专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1978年改制为大学后,学院不断探索高等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的规律,不断完善戏曲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先后设置了戏曲表演、戏曲作曲、戏曲导演、戏曲舞台设计、戏曲编剧和音乐表演等本科专业。近年来为适应社会需求和传统学科的内在要求,增设了艺术设计、录音艺术、动画、音乐学四个本科专业,由1978年的两个本科专业逐步发展到现在的10个本科专业,23个本科专业方向。199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院成为戏剧戏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单位。2003年,戏剧戏曲学被定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并列入北京市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2006年新增艺术学和音乐学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经过近三十年大学阶段建设,一个比较完整的戏曲高等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师资队伍结构明显改善。针对“文革”后教师出现严重断档的情况,学院注重调整教师结构,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在充分发挥李紫贵、王金璐、王世续等著名教授作用的同时,先后聘请曹禺、郭汉城、马少波、袁世海、常香玉、红线女、李世济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艺术家担任名誉或客座教授,初步形成了新老结合、院内外结合、在职与客座结合的师资队伍。近年来,我院坚持“引进、培养、提高”的原则,先后引进了李维康、傅谨、谢柏梁等3位特聘教授,专任教师数量到2007年12月底为228人,外聘教师131人,生师比为8.64:1;截止到2007年12月,在编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8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97人,占专任教师的42.5%,有28人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目前,学院师资结构能够适应学科专业建设的需求。

研究生教育初具规模。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在原有戏剧戏曲学硕士授予点的基础上,新增音乐学和艺术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授予点和MFA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研究生教育初具规模。在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倡导与关心下,自1996年9月起,我院先后承办了四届汇聚全国最优秀青年演员的“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开辟了戏曲高层次表演人才培养的新途径。科研、创作成果显著。以艺术实践、创作、科研带动教学,促进教学,是我院办学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我院人才培养的一个特色。近年来一批科研和创作成果的取得,对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对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专业能力,进而对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均起到了积极作用。2000年以来,全院共申请批准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8项,科研经费总额达482万元;由我院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作、改编、移植搬上舞台的新剧目逾23部(出);出版学术著作、自编教材、创作作品等122余部。其中由文化部主持审定、包括戏曲表演、导演、音乐、舞美、创作、史论等12本教材的《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戏曲卷》填补了戏曲教育长期无系统教材的空白,成为上海市、山东省、辽宁省、山西省等各地戏曲院校首选教材。这些科研、创作成果有力地支持了学科专业建设,促进了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办学条件根本改善。中国戏曲学院从建校至今已四易校址,初期先后在东城草垛胡同、赵登禹路28号借房办学,后迁入宣武区里仁街3号校园。2000年迁入现址后,教学投入逐年加大,教学设备总额大幅度增长,实验室建设、教室建设、体育设施建设、图书馆建设和校园网建设都得到加强,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信息化教学有了一定的基础。

校园文化特色鲜明。中国戏曲植根于韵深意远的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中,戏曲教育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国年轻戏曲人才在中国戏曲学院这个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文化环境中健康成长。中华文化的国戏、国学、国艺相互涵摄、相得益彰。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倡导教师对国学精华的引用、推衍和宣传,促进民族思想精华、道德情操、文化精神的传承和传播。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等方面,让学生熏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做人、劝学、励志的经典、富有理趣的经典诗词,既是思想精华的导引,又有文学美感熏陶。民族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成为戏曲人才成长的重要价值滋养。为中国戏曲走向世界作出贡献。中国戏曲学院十分重视国际间的相互交流,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先后与美国宾汉顿大学、夏威夷大学、加州艺术学院、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英国约克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戏剧学院、德国汉堡表演学院、德累斯顿音乐学院、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俄罗斯高等戏剧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韩国中央大学、韩国汉城艺术大学、香港演艺学院等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有来自亚洲、欧洲、美洲等世界各地的300多名留学生来到中国戏曲学院进行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深造。大量的老师和学生也应邀出访国外,进行相关的艺术表演和教学交流。学院正逐步成为中国戏曲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学院所培养人才已成为中国戏曲事业发展的中坚。5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6000多名各类戏曲艺术专门人才,他们活跃在全国各地,绝大多数已是编剧、表演、导演、音乐、舞台美术、教学、科研、管理、戏曲普及、文化宣传等多种行业、岗位上的中坚,形成了戏曲艺术继承、创造与发展的人才群,是支撑当今戏曲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刘秀荣、张春孝、谢锐青、杨秋玲、刘长瑜、钱浩梁、李光、叶少兰、李长春、冯志孝、关雅浓、李维康、李朝贵、张素英、于魁智、郭跃进、孟广禄、王蓉蓉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目前11个国家级重点京剧院团,如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天津京剧院等院团中的艺术尖子、骨干演职员和主演,大部分为我院历届毕业生。学院师生在国内外的重大戏曲比赛中屡屡获奖。文化部“文华奖”、中国戏剧梅花奖、梅兰芳金奖、中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奖是全国公认最具权威性的戏剧戏曲艺术大奖。在迄今已举办过的11届“文华奖”评比中,我院的教师、毕业生、校友有63人次获得该奖项;在已举办过的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奖中,我院的教师、毕业生、校友有52人次获得“梅花奖”,占83人次京剧演员获奖比例的61%;在三届梅兰芳金奖大赛共决出的29位金奖得主中,我院毕业生、校友有16人获得金奖,占55%;从1987年至2005年举办的四次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共产生最佳表演金奖95名,我院的教师、在校生、毕业生有76人获得该金奖,占金奖总数的80%。中国戏曲学院也因此被誉为“戏曲人才的摇篮”。学院将进一步总结50多年的办学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等戏曲教育的发展规律,认真落实教育部和北京市关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为建设民族特色鲜明、国内水准一流、国际影响广泛的艺术大学而努力。

§ 组织机构

§ 学院领导

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

张 凡

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张凡,女,汉族,1956年12月出生,河北唐县人,中共党员,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副研究员。1982年1月陕西师范大学政治教育专业毕业,1998年1月中央党校政治学专业毕业。1976年3月参加工作,曾先后任北方工业大学社会科学部教师、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党委统战部部长,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工会主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等职务,2006年12月任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全面主持党委工作,分管干部、统战、办公室和离退休工作。

曾任北京教育纪检监察研究会副会长、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常务理事。先后主持编辑出版或参与编辑出版《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集》、《北京高校教育纪检监察研究》等,在《党建》、《北京教育》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中国戏曲学院院长

杜长胜

中国戏曲学院院长,杜长胜,男,汉族,1952年4月出生,籍贯江苏省,中共党员,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研究员。1978年9月复旦大学中文专业毕业,2001年7月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专业毕业。1968年7月参加工作,曾先后任文化部艺术局党办公室干部、副主任,文化部办公厅秘书、秘书室主任、教育司副司长,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党委书记、党委书记兼院长等职务,2006年3月不再兼任党委书记。全面主持行政工作,分管财务、外事工作。

专长文化艺术理论研究。出版有《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纲》、《文化事业改革与发展论集》等专著,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等有关文化政策、文化管理、文化事业改革与发展方面的论文数十篇。

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李世英

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世英,男,汉族,1957年1月出生,甘肃酒泉人,中共党员,南开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文学博士,教授。1974年4月参加工作,曾先后任兰州大学中文系教师,北方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教师,校长办公室秘书、人文社科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北方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兼统战部部长、党委副书记等职务,2006年11月任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分管纪检监察审计、组织、宣传、工会、图书馆和网络中心工作。

入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出版有《清代诗学》、《清初诗学思想研究》、《唐宋诗歌导读》等专著,参与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

巴 图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巴图,男,蒙古族, 1965年10月出生,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共党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8月参加工作,先后任中央财政金融学院马列主义教学部教师、主任助理,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政教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新闻中心主任等职务。2005年8月任北京青年报社长助理(挂职一年)。2006年12月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分管人事、科研、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工作。

公开发表10部个人著作、59篇论文,1996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1年入选“北京市培养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现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北京高校统战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海淀区海外联谊会理事。

研究领域:经济社会学、中国经济史、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

周 龙

周龙,男,汉族,1965年1月出生,北京人,无党派人士,第一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毕业,研究生学历,教授。1984年7月参加工作,曾任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副主任、主任、院长助理等职。2008年7月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分管本科生教学、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和艺术创作工作。

现任亚洲戏剧艺术教育中心成员,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家舞台精品工程评审委员,北京市舞台、影视艺术专业技术高级职称评审会评委、CCTV全国京剧大赛评委等。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全国首届京剧电视大奖赛“最佳表演奖”,全国京剧演员邀请赛“最佳表演奖”,被评为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和北京市高等院校青年骨干教师。先后演出了八十余出京剧传统剧目,撰写发表了大量戏曲研究学术论文。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

赵伟明

赵伟明,男,汉族,1963年6月生,吉林九台人,中共党员,中国戏曲学院戏剧戏曲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士,教授。1978年4月参加工作,曾任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副主任、导演系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研究生工作部主任等职。2008年7月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分管学生、后勤、资产、保卫稳定工作。

业务专长是戏曲导演教学及创作。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戏曲导演艺术》,导演作品《山东汉子》、《大足》、《都市霓虹》、《都市长虹》等。其中《山东汉子》获文华导演奖、中国人口文化奖最佳导演奖。还曾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第四届中国京剧节等国家级赛事担任评委。

§ 历任领导

§ 领导关怀

§ 学院概况

素有戏曲艺术家摇篮之誉的中国戏曲学院,其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戏曲实验学校,1955年正式定名为中国戏曲学校。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制为中国戏曲学院,并于当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0年4月学院由文化部划属北京市管理。

首任校长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田汉先生。王瑶卿、晏甬、萧长华、史若虚、王荣增、俞琳、朱文相、周育德先后任校(院)长。现任领导班子成员为党委书记张凡、院长杜长胜、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李世英、副院长巴图、副院长周龙、副院长赵伟明。

目前我院有表演系、音乐系、导演系、戏曲文学系、舞台美术系、新媒体艺术系、基础教育部、研究生部、体育部、继续教育部十个教学系部,有戏剧戏曲学、音乐学和艺术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设有10个本科专业及23个专业方向。戏剧戏曲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被列为北京市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

截至2007年12月底,全院各类在校生总计2486人。其中在校本科生2037人。全院在编教职工400人,其中从事本科生教学的专任教师228人。

在学校发展中,党和国家一直把中国戏曲学院作为中国戏曲教育最重要的基地,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关怀学院发展,江泽民同志为我院建校45周年题词:德艺双馨,继往开来。划归北京市以后,市委市政府对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也倾注了许多精力。

中国戏曲学院从建校至今已四易校址,初期先后在东城草垛胡同、赵登禹路28号借房办学,后迁入宣武区里仁街3号校园。2000年迁到丰台区万泉寺400号。新校园占地面积5.43万平方米(81.5亩),总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在布局上分为教学区、体育活动区、生活区及后勤服务区,具有大、小剧场、影视制作中心、录音棚、体育馆等在内的教学实践实习场所,能够满足现有在校生教学实践需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 8: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