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真达法师
释义

§ 背景

上海太平寺,原名供养庵,是普陀山三圣堂的下院。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普陀山三圣堂的真达和尚,到上海出任供养庵住持,他见庵堂陈旧,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年)予以重建,改名为太平寺,此後真达和尚即在此驻锡三十馀年,为佛教做了许多事业,受到道俗的尊敬。

§ 介绍

真达法师俗家姓胡,名惟通,号体范,一号逸人,安徽省歙县人。清同治九年(一八七○年)出生。他的家庭是农村中的小户人家,十三岁丧母,十七岁丧父,身世孤零,生活无依。幸而经过亲友的介绍,离乡背井,到苏州的一家南货店做学徒。遇上店主夫妇都信仰佛教,十分虔诚,真达也随著拈香礼佛,成为佛教徒。一日,随著店主前往朝礼南海,见普陀山上寺院清静,佛刹庄严,遂有离俗出世的念头。

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年),真达年十九岁,辞去南货店工作,投入普陀山三圣堂,礼峭岩和尚为师而剃度出家。逾年,到宁波凤凰山白云寺,依闻果上人受具足戒,此後锐意精进。勤奋修学,道业日进。後来以圆光、慧静二师之介绍,得与在後山法雨寺浅修的印光法师相识,二人一见有缘,交往日久,相契益深。印光法师长真达九岁,而真达对印光法师尊崇敬仰,有如奉侍师长。真达在普陀山时,曾在弥陀阁闭关三次,每日诵经坐禅,不稍懈怠,前後九年,修持及学力均大有增长。

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真达和尚自普陀山到了上海,出任三圣堂下院供养庵住持,此後他即常住上海。供养庵规模狭隘,且建筑亦很陈旧,真达晋山後即有意重行改建,因故蹉跎未果。他人虽在上海,而经常回普陀山祖庭三圣堂。回山时必去探望印光法师,礼座问安,讨论法义,相互策勉。而印光法师在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以後,常到上海印经,而无适当的落脚处,十分不便。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年),供养庵拆除重建,取名为太平寺。这时真达和尚在太平寺特关静室一间,做为印光法师到上海时的驻锡之所,此後印光法师即常住太平寺。印光法师印经书,每於钱接不上的时候,均由真达予以周转。太平寺在上海香火颇盛,所以真达和尚的经济十分活便。

到了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年),印光老法师年届七十,住在上海太平寺中,各方找上门请益者、皈依者日多。老和尚认为在上海人事太繁,急於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归隐念佛。真达和尚与沪上护法居士关 之、沈惺叔、赵云韶等人商议,希望为印老安置一个适当的地方。後来找到了苏州城内的报国寺,真达和尚花费了几仟银圆予以修缮,并请到弘伞法师出任报国寺住持,明道法师出任监院,先行在苏州安置。一切准备妥当後,到民国十九年(一九三○年)二月,就请印光老和尚移锡苏州报国寺。老和尚二月到了苏州後,四月就开始在报国寺闭关。

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九月间,上海的圆瑛法师、屈文六居士等,在上海觉园啓建护国息灾大法会,推出代表到苏州报国寺,礼请印老出关到法会演说,印老推辞不掉,出关到上海,在法会上连续演讲七日,第八日法会圆满,为与会者说三皈依,当场皈依者一千九百多人。他由上海回到苏州之日,已是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了。到了第二年(一九三七年)七月,日寇发动侵华战争爆发,继之上海「八一三」战事兴起。到了十月,苏州城不能再住下去了,经真达、妙真、了然、德森等几个人的请求,老和尚迁到城外木渎镇灵岩山寺居住。

灵岩山寺也是真达和尚的道场。灵岩山在古代原是吴王夫差馆娃宫的故址,东晋时代司空陆玩於此筑宅。陆玩信佛,後来舍宅为寺,这是灵岩山建寺之始。梁武帝时,宝志和尚请於武帝为之重兴,以後代有兴废。到了清季末年,灵言山寺十分荒凉没落,宣统年间,有一位军人出身的道明和尚,住在灵岩山寺。道明和尚性情粗暴,因为遗失衣物而打伤一个村民,村人赶到寺中闹事,道明和尚逃走,寺中的设备杂务为村人搬运一空,灵岩山寺成为一个无人看守的空寺。民国初年(一九一一年),木渎镇绅士严良灿,到上海找到真达和尚,请他出面接管,真达找了一位明煦师住在寺中看守。

到了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真达请上海华严大学出身的戒尘法师出任住持。说明住僧以二十人为限,不化缘、不赶经忏,专一念佛,每日功课与打佛七相同,所有经费由上海太平寺负担。过了两年,戒尘法师应请到云南弘法,时慈舟师在山上静养,由戒尘之荐,真达聘请慈舟法师继任住持。慈舟法师只管领衆常年打佛七,一心念佛,一般寺务,则由监院妙真和尚负责。到了民国十九年(一九三○年),慈舟法师应武汉佛教人士之请,到武汉讲经,以後住持之位一直空悬著,由监院妙真管理寺务。这时上山念佛的人日益增多,旧有房屋不敷应用,於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开始兴建念佛堂,以後四、五年间相继增建。到印光老和尚移锡到山上时,大雄宝殿已经落成,规模亦已大备。老和尚驻锡灵岩山後,数年间道风远播,使灵岩山成为全国知名的净土道场,取怀柔显红螺山的净土道场而代之。

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年)的旧历十月二十七日,印光老和尚身体不适,二十八日午後,他召集在山全体职事及居士等,到关房会议,对衆人说∶「灵岩住持,不可久悬。」即命妙真继任。并订十二月初一为升座之期。届时真达和尚由上海来为妙真法师送座。印光老和尚则於十二月初四下午示寂。

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真达老和尚年已七十三岁,他自上海到灵岩山寺掩关潜修。远近善信风闻,争来瞻拜。民国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出关,回到上海太平寺。此後身体呈现衰象,於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回到普陀山休养,未几复返沪。是年十月病逝,世寿七十有八,僧腊六十夏。

真达老和尚在上海太平寺驻锡三十馀年,做了许多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他施衣给药,济寒恤贫,同时也支援佛教中一切弘法利生的事业,受到上海缁素的崇敬。他生平慈祥和蔼,尊贤重道,外示僧伽之相,内蕴菩萨之心,在上海和名流居士王一亭、施省之、简照南、关 之等交谊甚深,得衆人护持,故法缘甚盛。

§ 著作

他曾亲手重辑《西方公据》正、副两册,主编《劬劳集》四册行世。

§ 初出茅庐

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年),真达年十九岁,辞去南货店工作,投入普陀山三圣堂,礼峭岩和尚为师而剃度出家。逾年,到宁波凤凰山白云寺,依闻果上人受具足戒,此後锐意精进。勤奋修学,道业日进。後来以圆光、慧静二师之介绍,得与在後山法雨寺浅修的印光法师相识,二人一见有缘,交往日久,相契益深。印光法师长真达九岁,而真达对印光法师尊崇敬仰,有如奉侍师长。真达在普陀山时,曾在弥陀阁闭关三次,每日诵经坐禅,不稍懈怠,前後九年,修持及学力均大有增长。

§ 主持三圣

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真达和尚自普陀山到了上海,出任三圣堂下院供养庵住持,此後他即常住上海。供养庵规模狭隘,且建筑亦很陈旧,真达晋山後即有意重行改建,因故蹉跎未果。他人虽在上海,而经常回普陀山祖庭三圣堂。回山时必去探望印光法师,礼座问安,讨论法义,相互策勉。而印光法师在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以後,常到上海印经,而无适当的落脚处,十分不便。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年),供养庵拆除重建,取名为太平寺。这时真达和尚在太平寺特关静室一间,做为印光法师到上海时的驻锡之所,此後印光法师即常住太平寺。印光法师印经书,每於钱接不上的时候,均由真达予以周转。太平寺在上海香火颇盛,所以真达和尚的经济十分活便。

§ 伺奉印光

到了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年),印光老法师年届七十,住在上海太平寺中,各方找上门请益者、皈依者日多。老和尚认为在上海人事太繁,急於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归隐念佛。真达和尚与沪上护法居士关 之、沈惺叔、赵云韶等人商议,希望为印老安置一个适当的地方。後来找到了苏州城内的报国寺,真达和尚花费了几仟银圆予以修缮,并请到弘伞法师出任报国寺住持,明道法师出任监院,先行在苏州安置。一切准备妥当後,到民国十九年(一九三○年)二月,就请印光老和尚移锡苏州报国寺。老和尚二月到了苏州後,四月就开始在报国寺闭关。

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九月间,上海的圆瑛法师、屈文六居士等,在上海觉园启建护国息灾大法会,推出代表到苏州报国寺,礼请印老出关到法会演说,印老推辞不掉,出关到上海,在法会上连续演讲七日,第八日法会圆满,为与会者说三皈依,当场皈依者一千九百多人。他由上海回到苏州之日,已是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了。到了第二年(一九三七年)七月,日寇发动侵华战争爆发,继之上海「八一三」战事兴起。到了十月,苏州城不能再住下去了,经真达、妙真、了然、德森等几个人的请求,老和尚迁到城外木渎镇灵岩山寺居住。

§ 屐痕灵岩

灵岩山寺也是真达和尚的道场。灵岩山在古代原是吴王夫差馆娃宫的故址,东晋时代司空陆玩於此筑宅。陆玩信佛,後来舍宅为寺,这是灵岩山建寺之始。梁武帝时,宝志和尚请於武帝为之重兴,以後代有兴废。到了清季末年,灵言山寺十分荒凉没落,宣统年间,有一位军人出身的道明和尚,住在灵岩山寺。道明和尚性情粗暴,因为遗失衣物而打伤一个村民,村人赶到寺中闹事,道明和尚逃走,寺中的设备杂务为村人搬运一空,灵岩山寺成为一个无人看守的空寺。民国初年(一九一一年),木渎镇绅士严良灿,到上海找到真达和尚,请他出面接管,真达找了一位明煦师住在寺中看守。

到了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真达请上海华严大学出身的戒尘法师出任住持。说明住僧以二十人为限,不化缘、不赶经忏,专一念佛,每日功课与打佛七相同,所有经费由上海太平寺负担。过了两年,戒尘法师应请到云南弘法,时慈舟师在山上静养,由戒尘之荐,真达聘请慈舟法师继任住持。慈舟法师只管领众常年打佛七,一心念佛,一般寺务,则由监院妙真和尚负责。到了民国十九年(一九三○年),慈舟法师应武汉佛教人士之请,到武汉讲经,以後住持之位一直空悬著,由监院妙真管理寺务。这时上山念佛的人日益增多,旧有房屋不敷应用,於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开始兴建念佛堂,以後四、五年间相继增建。到印光老和尚移锡到山上时,大雄宝殿已经落成,规模亦已大备。老和尚驻锡灵岩山後,数年间道风远播,使灵岩山成为全国知名的净土道场,取怀柔显红螺山的净土道场而代之。

§ 印光圆寂

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年)的旧历十月二十七日,印光老和尚身体不适,二十八日午後,他召集在山全体职事及居士等,到关房会议,对众人说∶「灵岩住持,不可久悬。」即命妙真继任。并订十二月初一为升座之期。届时真达和尚由上海来为妙真法师送座。印光老和尚则於十二月初四下午示寂。

寿终正寝

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真达老和尚年已七十三岁,他自上海到灵岩山寺掩关潜修。远近善信风闻,争来瞻拜。民国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出关,回到上海太平寺。此後身体呈现衰象,於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回到普陀山休养,未几复返沪。是年十月病逝,世寿七十有八,僧腊六十夏。

§ 社会评价

真达老和尚在上海太平寺驻锡三十馀年,做了许多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他施衣给药,济寒恤贫,同时也支援佛教中一切弘法利生的事业,受到上海缁素的崇敬。他生平慈祥和蔼,尊贤重道,外示僧伽之相,内蕴菩萨之心,在上海和名流居士王一亭、施省之、简照南、关絅之等交谊甚深,得众人护持,故法缘甚盛。他曾亲手重辑《西方公据》正、副两册,主编《劬劳集》四册行世。[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 11:4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