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澄中
释义

§ 简历

杨澄中

1913年4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今常州市武进县。

1933~1937年 在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学习、毕业。

1937~1943年 任重庆中央大学物理系助教。

1943~1945年 任重庆中央大学物理系讲师。

1945~1946年 任英国莱士特大学物理系研究生。

1946~1951年 任英国利物浦大学物理系研究生兼助理讲师。1950年获利物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1~1957年 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前身)副研究员、研究员。

1957~1962年 任兰州物理室(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前身)主任、研究员。

1963~1987年 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1978~1984年兼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副院长。

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任常务委员。

1987年12月28日逝世于兰州。

§ 简介

杨澄中1913年4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一个中学教员家庭,学生时代就勤奋好学,成绩优异。193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物理系,留校任助教、讲师。1945年冬去英国留学,先后在莱士特大学物理系和利物浦大学物理系就读研究生,并兼任利物浦大学助理讲师。1949年完成了27Al、24Mg、31P等的(d、p)、(d、a)反应的研究,于195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受聘为利物浦大学物理系讲师。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为了报效祖国,他毅然辞去了该校聘任,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优厚的生活待遇和在核物理前沿取得更大成就的机会,携妻女回国,献身于祖国的原子能科学事业。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由国外回到祖国的科学家之一。

回国以后,杨澄中参与了中国第一个原子核物理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3年改名为物理研究所,1958年又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的初始创建工作。1957年后,在兰州创建了中国原子核物理后方研究基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为中国的原子核物理研究、重离子物理研究和加速器技术的发展,孜孜不倦地奋斗了37个春秋,成果累累,功绩卓著。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任数理化学部核学科组组长。他是中国原子核科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 科学研究

30年代后期,N.玻尔(Bohr)提出了原子核反应的复合核模型,成功地解释了许多核反应现象,对分析核反应工作起了决定性作用。其后的研究发现,在低能区轻核反应中,核反应不经过复合核阶段,而是入射粒子与靶核中的少数核子通过直接相互作用来完成,轻核削裂反应(Stripping reaction)是其最典型的例子。

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就读研究生期间,杨澄中独具慧眼,抓住这一重要现象,在J.R.霍尔特(Holt)教授指导下,用自制的微分电离室开展了27Al、24Mg、31P的(d,p)、(d、a)反应实验研究,测到了27Al (d、p)28Al反应出射质子明显的前冲分布,得到了轻核削裂反应机制的证据。1950年,他以“原子核削裂反应”为题的论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杨澄中是世界上最早研究轻核削裂反应的少数人之一。

回国后,杨澄中立即参加了创建中国第一个原子能科学研究机构——北京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工作,任副研究员和物理组副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的原子能科学研究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研究设备极其落后,连一台粒子加速器都没有。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能够提供给中国的核物理实验设备和仪器非常有限,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艰苦创业。在赵忠尧和杨澄中的精心指导下,1955年,中国第一台大气型700kV静电加速器在北京建成。在杨澄中的领导和指导下,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批原子核物理实验研究用闪烁探测器的KI (TI)、NaI(TI)、萘(蒽)等闪烁体和第一批核电子学仪器。1957年由杨澄中设计并负责建造的中国第一台400kV高压倍加器在北京建成。这些为中国开展原子核物理实验研究创造了技术条件。

根据中国科学发展的长远规划,为适应中国国防研究与原子能科学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1956年,党中央对中国核物理研究和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战略性的全面安排和科学布局,创建中国核科学事业后方研究基地成为当时的迫切任务之一。在这种历史条件下,1957年,杨澄中响应党的号召,率领一批青年科技人员,毅然离开首都北京来到兰州,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室,为在祖国的西北腹地建立原子核物理研究基地,开始了新的艰苦创业。

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杨澄中领导全室职工奋发努力,在短期内改进并重新安装、调试成功了从北京搬迁来的400kV高压倍加器,达到了设计指标,于1959年投入运行。同年,在兰州召开了全国高压倍加器现场会,将这项加速器技术向全国推广。随后,该室科技人员与上海先锋电机厂合作设计和建造成功600kV高压倍加器,由先锋电机厂生产,供应中国,使中国高压倍加器技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些装置在以后中国的中子物理、低能轻核反应研究和完成国防科研任务中都起了重要作用。

同期,为了满足开展实验核物理研究工作的需要,在杨澄中的直接指导下,发展了用于核物理实验的多种类型的粒子探测器,诸如蒽和NaI(TI)闪烁晶体、气体计数器、长中子计数器和裂变电离室等,自制了一批核物理电子学线路,如线性放大器、高压稳定电源和甄别器等,质量优于当时从苏联进口的设备,接近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用这些装备和自制的仪器设备,杨澄中带领全体科技人员在兰州开展了原子核反应和中子物理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杨澄中通过这些研究工作培养锻炼了一支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的科技队伍。

1958年底,开始筹建从前苏联进口的1.5米直径的回旋加速器。到1960年末,加速器主要部件主磁铁和高频电源刚安装好,前苏联政府就撕毁了合同,撤走专家,带走了设计图纸和资料,并停止供应未到货的设备,给整个工程的继续进行带来了极大困难,这时正值中国三年困难时期,在领导支持下,杨澄中带领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使1.5米回旋加速器于1963年5月安装调试出束,正式投入运行,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回旋加速器。它为中国的原子核物理研究创造了重要的物质技术条件。

1963年,兰州物理室与回旋加速器研究室合并,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杨澄中先后担任副所长、所长、和名誉所长。在他领导下,经过7年多的艰苦创业,一个包括加速器技术、实验核物理、理论核物理、核化学、核电子学、核辐射探测器等门类齐全的原子核物理综合性研究所在祖国的大西北已初具规模。

§ 人物评价

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科学家,杨澄中人如其名,表里如一,以他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治学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他勤奋好学,不断进取,凡是他能参加的学术活动都积极参加,给予尽可能的指导,并从群众中吸取营养以丰富自己的学术思想。30多年来,他一直站在原子核物理和加速器技术学术领域的前沿,推动了中国核物理和加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他严于律己,谦虚谨慎,坚决反对不求甚解、弄虚作假的不良作风,不是自己亲自参加的工作,决不以“导师”名义在研究论文上“挂名”;他数十年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的核科学研究和核科学人才培养事业中,认真负责,诲人不倦,直至在他逝世前几个月重病住院期间,还全面认真地分析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多年来积累的重离子物理实验数据,总结研究经验。为研究生和本所主要业务骨干几次讲课,在病榻上与研究生交谈。他晚年还兼任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教授。在他病体稍感好转时他还赴上海原子核所讲学,以不负该所聘他为兼职研究员对他寄予的厚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工作作风民主,尊重党委的领导,重大问题都要和领导集体讨论决定;他生活作风俭朴,不搞特殊,平易近人,对同志和蔼可亲,在近代物理研究所和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声望。

杨澄中不仅在学术上是一位造诣很深、成果累累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科技工作组织者和领导者。30多年来,在他的领导下,近代物理研究所坚持“以重离子物理基础研究为主,积极开展核技术应用”的办所方针,不断发展壮大,从建所初期的三四十人发展到近千人并拥有包括中国第一台大型重离子加速器在内的6台各种加速装置的重离子物理研究中心,取得数百项研究成果,这其中都凝聚着杨澄中的心血和汗水。在几十年的科学实践中,他循循善诱,言传身教,为中国的原子核物理、加速器技术和原子能科学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中国原子核物理和加速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杨澄中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位社会活动家,他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五、六届代表;第三、四、五届副主席,于1979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他曾任中国核物理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科协副主席;甘肃省物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1987年12月28日,杨澄中在兰州逝世。甘肃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在甘肃省科学宫为他建造塑像,让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开拓者——杨澄中的形象永远激励后人,为中国核科学的发展不断进取,作出更大的贡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 11:2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