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小孤山
释义

§ 介绍

小孤山小孤山座落在安徽省宿松县东南,位于长江中下游,距离县城65公里。与江西省彭泽县的彭郎矶隔江相望与江西的石钟山、龙宫洞遥相呼应,和国家级风景区庐山,湖北省黄梅县的五祖寺,安徽省的天柱山雄距长江两岸,形成三角之势。构成了天然的旅游网络。素有“海门第一关”,“长江天柱”,“江上蓬莱”之美称。为遐尔闻名的旅游胜地,风光旖旎。小孤山以奇、险、秀、孤而闻名于世,被历代诗家学者吟赞为“长江绝岛、中流砥柱”。

小孤山原是江中石屿,开始形成于两百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时期。它孤峰独峙,三面环水,直插江心,气势险峻。巨石悬立奇峭,大有“障百川于千里,纳群山于足下”之势。此山其高不过百米,周不过里许,然而其形特异,如一出水芙蓉,孤峰耸立。山上幽洞沧波,玉竹翠亭,峻梭碧阁,相互映衬,美不胜收。山虽小却志傲群山,上锁金焦,下阻千浪。大别山恭其俊秀,五老峰逊其不峙。而引得历代诗家学者对小孤山的青睐,留下无数比苏东坡的:“大孤小孤江中央”更加脍灸人口的诗句。千百年来,小孤山以奇、险、独、孤而著称。“东看太师椅、南望一支笔、西观似悬钟、北眺啸天龙”为其最形象的描写。正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赞曰:“江水东流直下吴,狂澜倒挽一人无,世间枉说奇男子,砥柱还须让小姑”。

小孤山 小孤山的历史悠久。相传大禹治水时,曾至此刻石记功;秦始皇东巡,勒“中流砥柱”于石上,盛唐时期小孤山的名字正式见于诗人的笔端。小孤山的“孤山”是以其独立不倚而得名,至于小者,是为区别江西鄱阳湖的“大孤山”而言。小孤山山势挺拔,独立江心,北望靠天柱,南观倚匡庐。世人因山形长势犹如古代妇女头上发髻,故又称为髻山。世俗又因小孤与小姑同音,逐转小孤为“小姑”相传日久,有好事者将对岸的彭浪矶说成“彭郎”,遂生发出许多小姑与彭郎相爱的美丽传说,更给此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小孤山无处不景,无景不奇,上有奇花异草,下有长江湍流。据说海潮至此不复往上,故又有“海门山”和“海门第一关”之美称。环山而上层层叠叠,弯弯曲曲,忽而接近波涛,忽而悬空托起,令人一步一个新奇。那奇峰缀怪石,古木裹云衣之景色,则令人顿入神仙福地。山上绿草如茵,茂林修竹,庙宇亭台,层次分明。迎山而上则胜迹迭,如:一天门、龙角石、龙耳洞、关圣殿、弥陀阁、先月楼、半边塔、界潮祠、御诗碑、梳妆亭、观涛亭、启秀寺、藏经楼、圣母殿、大雄宝殿等十多处景点,且每一景点都有每一景点之雅观和民间传说,并有历代名人的匾额和雅士墨客之碑文,攀得顶峰历经三百六十五级台阶,取登山一回。度过一年之意。其道曲径通幽,其景奇观迭出,若上“天梯”一站,一边一个山峰,万事万物尽收眼底,心旷神怡。

小孤山不光风景优美,其地势也非常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南宋后,曾在此设立烽火台和炮台,元代红巾军与余阙,明代朱元璋与陈友谅,清朝彭玉麟的湘军与太平军均在此对垒交锋,以争成败,故又有“安庆门户”“楚塞吴关”之说。

小孤山地处长江之滨,三面环水,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历年来,据不完全的统计每年有香客600000多人次、游客40000多人次前往此山游玩。1999年安庆市旅游局、港务局合资兴建了小孤山旅游专线码头,由上海至三峡,南京至重庆,芜湖至九江等客轮和旅游轮均在此停靠。陆路方面,位于三省交界七县相连的宿松县,城内公路纵横交错,南至九江、南昌、西至湖北武汉,北至合肥。105、318及京广铁路贯穿宿松,安九沿江公路临山而过更是便利。由于政府的关注和小孤山优美的风景及便利的水陆交通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往观光。

小孤山为安徽省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它独具特色的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构成了高品位的旅游胜地。1987年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小孤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 庙志

启秀寺 小孤山的寺庙,始建于唐代。当时中国佛教兴盛,禅宗马祖道一(709年-788年)云游天下名山,行脚至星子县的龚公山,宿松的灵隐山一带传授佛法,后以小孤秀过灵隐,便至此开山建庙,曰“启秀寺”。其弟子“百丈清规”的创始人怀海,世称百丈禅师,于唐德宗时曾到此寺讲法,传下了《禅门规式》。故《山谱》上有“马祖开山,百丈传规”的记载。

相传,唐时山上寺庙很是狭小,内朔一男形神象,姓氏不详,无从考记。庙在盛唐后,日见荒芜,从顾况的“古庙枫林江水边,寒鸦接饭雁横天”的诗句中即可想见当时的概貌。晚唐时,几经兵乱,寺庙一度破毁。

北宋时期,庙重建。改名“惠济寺”始祀海神妈祖,即现在所称的小姑娘娘。据《清一统志》称:“天后,宋莆田林愿第六女,始生有祥光异香,长能乘法席渡海,乘云游岛屿间,升化后常飞翻海上,专司救助海难。宋、元、明、清时,累著灵迹”。故宋代在此立庙祀之,并对女神一再加封,给她以“助顺安济广济惠济夫人”的称号。如此一来,由马祖开山变成了妈祖,像由男形变成女形。南宋绍兴初,魏国公张俊从湖湘还,曾对小孤山寺庙加以修葺,扩建为六重,规模宏敞。庙前额曰“惠济”神号“安济夫人”并有碑载其事。宝庆二年(1226年)江洲守臣厉文翁又在山巅上建“牧羊亭”并筑有石级可登。

元代以海运效灵,又对小孤山寺庙略加修葺,赐额“广济”给女神加封“显灵”称为“显灵广济夫人”。廷佑年间,虞集登此山,见路毁亭荒,即鼓励安庆府判李维肃新修此亭。天历年间,又在庙南山门侧立一铁柱,长约三丈有余,系有铁索,让舟人攀援渡险。石上镌有俞翰书的“海门第一关”,门首重书“启秀寺”三字。明代是小孤山寺庙鼎盛时期,洪武二年(1369年)遣良工派官员,对寺庙进行维修和致祭,封女神为“天妃圣母”。永乐年间,封山神为“护国佑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妃”并遣官致祭。官致祭文曰:“维神下奠巨浸,砥柱中流,吴楚之镇,畿甸之候。延搅万里,享祀千秋,利有攸往,唯神是求。迄今祭奠,以迓神庥,尚响”。为安南兵事,成祖遣 国公朱能,英国公张辅,先后于永乐四年七月二十二日,永乐七年二月五日两次祭山。宣德二年二月七日,又遣龚良上山致祭。弘治时期,邑令陈恪,施溥均对庙宇重新修葺。嘉靖九年(1532年)安庆知府叶梦熊予以维修,并刻诗文记述其事,至今尚存。亭改名“梳妆亭”被誉为天妃圣母梳妆处。二十六年(1547年),因山小庙隘。敕别建天妃行宫于山西里许处,其砖瓦皆各地所献,每片都刻有督造官的姓名。颜曰:“护国寺”,一进九重。中为“天妃殿”,规模庞大,雕梁画栋,制度宏巨,俨若王居。院内有“御碑亭”刻有嘉靖的父亲兴献帝诗一章。落成后,派官员致祭,有:“在昔二圣曾此经过。顾览神栖式展处,敬重以御题勒石,妆葺庙庭。珍器尚藏,用充俎豆”等语,使小孤山名盛一时,可谓达到顶点。小孤山成为不是五岳的五岳,佛教活动也相应地发展起来。进入昌盛阶段。后因岁久江坍,护国寺水毁无存,仅有部分碑文、石刻存于山上。

清代对此山庙宇,不断加以修葺。顺治九年(1652年)邑令孟瑄兴建小孤山山门和关帝阁。庙内住持宝慧,经过多年募资,把重楼余庑修制一新。康熙初,知县王民(皋),重建“护国寺”于故址东北处,与山上寺庙相互辉映。五十九年(1720年)诏令天下省州县皆为天妃立庙,加封女神为“天后”。乾隆年间,山上寺庙日渐圮毁,总督高某奏请核准,庙于巳酉(1765年)重建,门首镌有御书“灵昭江屿”,亭由邑国子孙王传璋重修。五十三年(1788年)又为天后加封“显神赞顺”四字。山僧西照还募砌石阶于山麓,修石级至殿门,以便泊舟登山。咸丰年间,庙因年久失修又遭兵燹,狼籍不堪。丁巳七年(1857年),彭玉麟视师江表,与彭友胜等,重修小孤山庙,碑记序云:“本来巾帼,灵爽千秋。道造无极,威镇中流。水绕而曲,山峻而幽,江南妙境,此争上游。年代已久,古刹云休,修理复旧,抑又何求”。并扩建了外舍,献制了铁香炉,匾对和石刻。

民国十二年(1923年),七社集资,增修山寺北处的“护国寺”。后三年又将湮没的御诗碑复制重建。移置小孤山绝顶梳妆亭后。此后二十多年中山僧龚明道还不断化缘募资。对山上的庙宇作过多次增建和维修。

1949年建国后,政府对山上庙宇和文物石迹实行保护,1964年安庆行署派工程队前来,将山上的庙宇亭阁修葺一新,并添置了不少文物。1967年“文革”中横扫“四旧”,山庙的建筑、佛像和文物屡遭破坏,宗教活动基本停止,只剩山上启秀寺一座。此后十几年中,山上寺庙全由僧人常闻、果成等人看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恢复了宗教政策,由江西省调来的匡成老和尚与常闻、宏印、行义等人。把信众供奉的香火钱积累起来,购置佛像、法器,修整僧舍、客房,并于圣母殿东边山腰修建一座水塔。

特别是1996年以后,住持匡成老和尚带领监院释行义,四处募集资金,新建藏经楼和僧舍,并对山上危楼进行大量维修。

1998年释行义接任住持,他又带领僧众,省吃俭用,攒下一点一滴的香火钱,建造平台,维修山路,并在山门前增放一对三米多高的巨狮。2004年他又在多方面的努力下,筹集资金,银行贷款修新复旧的新建大雄宝殿、圣母殿、娘娘殿。至此,这座千年古刹在历代僧侣的护持之下又焕然一新、初具规模。

由于启秀寺位于长江绝岛,山神被视作船只航行的保护神,又有一些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因而游客、香客不断。特别是古历三月二十三日,小姑娘娘诞辰这天,游客、香客更是络绎不绝的上山朝拜,以求平安,更给千年古寺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近年来,由于政府的重视,198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小孤山启秀寺为省级52座重点寺庙之首,山上石刻也被列入重点保护文物。这座古刹,历经千年,在列朝政府和山僧的护持下,又恢复了昔日的雄姿。

§ 小姑传略

天后圣母即妈祖,这里俗称小姑娘娘,姓林名默,福建莆田湄洲屿人,生于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8岁读私塾,十分聪颖。10岁开始信佛诵经,悟力极强,能悉解《金刚经》。13岁,玄通老道士授其道典秘法。修持2年后,尽得要领。据传说,她15岁那年,“与群女闲游,照妆于井中,忽见神人捧送铜符一双”,默受之不疑。此后,符咒可辟邪,力日见玄通,常身在室中,神游四方,扶危济险,救人与水厄海难。唐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八。传说,默预先告知亲友说:心好清净,尘寰所不乐居,明辰乃重阳,适有登高之愿,预告别期。“翌日,焚香诵经,径直等上湄洲屿最高峰,驾云升天”。默生前即被人称呼为神女、龙女、卒后世人立庙祀奉。

§ 相关景点

一天门

一天门

为清顺治九年宿松前邑宰孟瑄所建。这里有一天然石洞,依山就势,傍洞建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山门。门首题额曰启秀寺,并镌有乾隆篆书“灵昭江屿”于其上。洞门深处,峭壁高耸,断岩凌空,内有七十九级石阶,曲径通幽,扶摇直上。上有阳台一座,半入山门,直望云天。旁有兰烟缭绕,碧苔浮壁,玉树拱合,绿荫如云,故称之为一天门。一天门者,直达山腰凌绝顶的唯一门户也。

碑林

近百首历代古诗名联沿山路而行。落于竹林之中,驻足一读,可解此山历史。倍感文人墨客之幽雅。

海眼

在小孤山下石棱北转处。那里峭壁撑天,直立江心,与对岸澎浪矶相峙,水面极其狭窄。江流至此,回旋澎湃,形成了斗大的盘涡,迳入江底,宛如其下有门,可以通海,故称之曰海眼。宋谢枋得到此题诗赞道:“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说的就是此处壮景——山高、川险、江窄、流急。过去小舟误入此眼,常遭颠覆;而今大轮游戈,履险如夷,蔚为壮观

御诗碑

在梳妆亭背后,卧羊石南边。原为明嘉靖帝朱厚   所建,存放在护国寺内,民国十五年移置于此。碑甚厚,高约七尺,正面镌有御诗一章,音节铿锵,字亦庄重遒劲,反面刻有重建御碑记。碑首嵌有双龙环抱的圣旨,碑下镇一石龟,伸头缩颈。碑后紧接龙口,壑险岩危,真是“寒光溜碧空,峻势凌江壤,松挂紫虬髻,石垂玄虎掌”,与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相似。赋而有兴,叹为观止。

梳妆亭

又名牧羊亭,在小孤山绝顶,为宋宝庆二年所建。相传南北朝时,有一隐士结庐牧羊于此,故名牧羊亭,至今亭畔,还留有一群俯仰倚偎的卧羊石,洁溜光滑,状若睡羊。元代亭浙荒圯,安庆府判李维肃新修,改名一柱,亭内石上刻有“独立华表”四字。明嘉靖重修,始改名梳妆亭,一作妆亭,被誉为“小姑”梳妆处。亭前楹联是:“梳长生鹤发,妆不老峰头”。亭有六角三层,结构美观大方。登上亭楼眺望,大江南北,云山迭映,沃野平畴,红绿相间,万千景象入帘中,真令人陶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 12:0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