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安徽理工大学
释义

§ 概述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医、文、经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始建于1945年,是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院校,至今已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1998年7月,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分为校本部(舜耕中路)、西校区(洞山中路)、北校区(园南路)等三个校区,相互间距离3千米左右。校园碧草如茵,花木繁茂,建筑典雅,环境优美,是安徽省“园林式单位”。

§ 学校简介

学校设地球与环境学院、能源与安全学院、土木建筑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医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3个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和体育部2个教学部,共有教职工2149人,其中专任教师1192名。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1123人。学校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现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在职人员以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现有学科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医学、文学、经济学6大学科门类,有42个本科专业。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重点实验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矿山地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1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4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6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7个。图书文献总量190万册,图书馆为安徽省教育图书文献资源保障系统皖北片信息服务中心。学校设有42个研究所(中心),56个实验室(中心),建有CAI中心、CAD中心、EDA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为广大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是安徽及周边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

“十一五”期间,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地确定办学规模,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优化育人环境,把重点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进一步发挥学校的优势,努力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到2010年前后,把学校初步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多科性大学。

§ 校史沿革

§ 办校宗旨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在办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理论和实践能力强、富有创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育人特色和“志存高远、追求卓越、崇尚规范、勤奋务实”的校园精神。

§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张明旭,男,汉族,1955年出生,1974年初参加工作,198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颜事龙校长

党委副书记、校长  颜事龙,男,汉族,1958年出生,1976年1月参加工作,198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党委副书记  郭长海,男,汉族,1948年出生,1968年12月参加工作,1975年1月入党,大学学历,高级政工师。

副校长  李西才,男,汉族,1948年出生,1968年9月参加工作,197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

副校长  昝连生,男,汉族,1952年出生,1968年10月参加工作,197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硕士,教授。

纪委书记  乔丰强,男,汉族,1953年出生,1968年12月参加工作,197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高级政工师。

副校长  叶醒狮,男,1956年生,籍贯江苏。工学士、法学士,副教授

党委副书记  王  洪,男,汉族,安徽颖上县人,1956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政工师。1976年参加工作,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副校长  刘泽功,男,汉族,安徽凤台县人,1960年出生,工学博士,教授,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1982年参加工作,19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机构分布

§ 师资力量

学校有在职教职工2150人,其中专任教师1120人。教授103人、副教授和其他副高级以上人员350人。形成了一支教学水平较高、素质良好的师资队伍和一批由省部级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优秀学术群体。[1]

§ 办学成果

建校以来,培养了6万多名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几年,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在97%以上,连续三年位居安徽省高校前列,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安徽理工大学

“八五”、“九五”期间,该校有9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煤层厚度探测仪”获国家发明二等奖;“KDY—1矿井地震仪、GJY—1工程检测仪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特殊地层条件下井壁破裂的机理与防治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淮南矿区特厚表土层冻结法凿井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高瓦斯三软厚煤层倾斜长壁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高产高效综合技术研究”和“综放开采三维矿压场研究及工程应用”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疏开生教授“中等含水层下留设防砂煤柱开采试验研究”荣获安徽省人民政府贡献奖;王鹤龄教授获得地质科学界最高奖——“李四光地质科学研究者奖”。

近年来,学校连续获得多项国家级项目和奖励。其中有: “松软低透性高瓦斯突出煤层定向爆破增透技术” 等国家科技攻关课题; “煤与瓦斯突出灾害动力学演化的基础研究” 等国家“973”计划项目;“高瓦斯低透气煤层增强化定增透技术”、“基于GIS的矿井巷道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的研究”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校与淮南矿业集团合作项目——“复杂特困条件下高瓦斯煤层群瓦斯抽放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 在2004年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淮南矿区特厚表土层冻结法凿井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高瓦斯“三软”厚煤层倾斜长壁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高产高效综合技术研究” 、“综放开采三维矿压场研究及工程应用”等项目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产业处连续获教育部“九五”、“十五”期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自然科学类)“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安徽理工大学

在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学校大力开展以应用技术为主的科学研究。“十五”期间,共完成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国家十五攻关、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研究项目、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安徽省十五科技攻关、省科技厅、教育厅自然基金和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科研课题1120项。发表学术论文约4000篇。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以上奖励62项。在近几年安徽省高校主要科技考核指标排序中,学校一直位居省属高校前列。2001年,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校科研管理先进集体”称号。2006年,校科技产业处荣获教育部“十五”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团队。

§ 学术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与美国、澳大利亚、波兰、乌克兰、英国等国家有关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派遣人员赴美国、澳大利亚、波兰、英国、德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新西兰、乌克兰、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有关高校进行访问、讲学、攻读学位和进行科技合作。常年邀请两院院士、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

§ 校园风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 14:28:38